查看原文
其他

善用“群众语言”

刘良军 前线理论圈 2022-07-03

放学时分,当年轻的幼儿园小班老师反复强调家长排好队,逐一签名、有序领走幼儿时,一位爷爷的话让人忍俊不禁,“不就是发娃娃吗,你点名一个、放出来一个,不就完了么?”

某种程度上,“发娃娃”定位精准且形象,也省去了乡下进城爷爷奶奶不会、羞于签名的麻烦,实在是简便至极。
而正是从这一角度言,群众语言的威力不可小觑,要求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应该、也必须善用群众语言,藉由群众语言这一“敲门砖”,推动新时代群众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
善用群众语言是党的群众路线在“话风”领域的具体表现、生动呈现,有利于党员干部轻车熟路,直通直达群众。
“得民心者得天下。”诚然,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依靠群众,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,既是党的生命线,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。但无论如何,设若在讲话方面即让群众深感生疏、陌生、不好接近,党员干部又如何能深入群众、走进群众?
现实生活中,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“之乎者也”,甚至在群众面前刻意、故意掉“书袋子”,只会出现“与基层群众说话,说不下去”的尴尬,遑论践行群众路线,做好群众工作。
反之,群众语言出口成章,方言俚语信手拈来,想不让群众靠近都难,也就为接下来的群众工作奠定坚实话语基础。
群众语言之所以为党的历代领导人所青睐,就是因为通过群众语言叙事说理相当“给力”,能够让群众、尤其基层群众一听即心领神会、心中释然。
史料记载,延安时期,毛泽东同志给文化水平低、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边区群众讲核心的重要性,不是板着面孔再三强调、严肃说教,而是拿核桃与苹果诙谐幽默地打比方:核桃为什么面相难看,吃起来也费劲?苹果为什么品相好,吃起来也怡人?就是因为一个有好多核、一个只有一个核。
虽然此“核”非彼“核”,但这样鲜活的例证,即便三岁小孩也甘愿选择、支持、拥护一个“核”,而不会再犹豫、瞎折腾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何为“全面小康生活”时,也是群众语言味十足,即更好的学习条件、更高的医疗水平、更满意的收入、更厚实的社会保障等等。
由此党员干部与群众打交道,非熟悉群众语言不行,非善用群众语言不可。

实践无止境,理论创新无止境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一定意义上,确实需要群众语言这一“过河”的船与桥。
这是一个能够产生理论的新时代,也是一个需要理论来引导与指导的新时代。然而理论大抵是“灰色的”,一些时候隔行如隔山,非但有些许文化的人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,更不用说日常与理论接触不多的基层群众。方此时,将理论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使之以群众语言的方式呈现,无疑就能事半功倍,而不会事倍功半。
譬如时下怎样让基层群众理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?有党员干部“话糙理不糙”:过去是我们跟着人家玩,人家还不一定让我们玩得尽兴;现在是我们自己玩自己的,同时也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成为玩伴。
明显地,这样的讲解效果要远胜于一本正经、引经据典,群众依然懵懵懂懂、一头雾水。
前不久,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党员干部,要提高七种能力,其中群众工作能力赫然在列。万丈高楼从地起。党员干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,首要的就是学会使用群众语言、善用群众语言。

“少小离家老大还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”不得不说,群众与陌生人亲近,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看其是否会使用他们的语言,语言成为人际沟通和谐的“黏合剂”与“润滑油”。至少那些被村民群众视为家人、亲人的驻村帮扶党员干部,无一不是初来乍到“甘当小学生”,试着与村民群众讲同样的“土话”,说一致的“乡音”,进而让村民群众由衷接纳、满心认可。
因此善用群众语言是群众工作能力的题中之义,运用群众语言与群众打成一片,才会由浅入深,日久情深,真正做到与群众同呼吸、心连心、共命运,共同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。
无论是“看菜吃饭,量体裁衣”、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”,还是“打铁必须自身硬”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……毋庸置疑,毛泽东同志、习近平总书记都是善用群众语言的高手,也身体力行昭示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就得善用群众语言。
实践一再表明,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,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,到群众中去,用群众语言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下去,就能引领亿万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,沿着党擘画的蓝图稳中求进、行稳致远,让中国梦梦想成真。



作者:刘良军


文章来源:前线客户端

编辑:金蕾蕾

版式:小林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
欢迎投稿,转发分享
投稿邮箱:qianxianwang@126.com




推荐阅读




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


前线理论圈


前线客户端



东方红啦


中国大学生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